陶瓷百科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继“丝绸之路”后开辟的第二条对外贸易路线。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不仅仅是一条贸易之路,还是一条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遥远,贸易也愈显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这条航线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在获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这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当中,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人们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航线沿岸的一些港口,陆续发现出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地拼接出有关这条航线的细节。这条航线显然早已超出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也有中国瓷器出土。
日本现代学者三上次男以极大的兴趣,考察了中国从唐末以来逐渐频繁使用的海上贸易路线,即从中国的东南部海港出发,一方面通向南太平洋诸国,另一方面到达阿拉伯、东非和西欧,并称其为“陶瓷之路”。现在的每一次海底打捞,我们都惊喜地发现,这些沉睡于海底200年、300年、甚至800年的中国瓷器,绝大多数来自同一个产地——中国景德镇。
“南海一号”是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南宋初期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南海一号”沉船上,大量出现的景德镇青白瓷,向世人不仅再次证明了景德镇当之无愧为世界瓷都,而且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江西(景德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基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景德瓷“行销九域,施及外洋”。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
历史是这样奇妙地施展着它的魔力。当年七下西洋声势浩大的舰队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唯有那些看似易碎的瓷器,却历尽沧桑,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一些中世纪的遗址里依然闪烁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光辉。
地球不灭,瓷器永存!这或许就是景德镇瓷器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