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百科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
诗人、史学家郭沫若曾说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手工制瓷工艺体系,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在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中,其产品更多的是以贡品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集中了大批的优秀工匠,而且在烧造中不惜工本,烧制出的瓷器质优形美,在全国独领风骚。景德镇其它窑厂在御窑厂的带领下,产生了几项传统技术是其他任何地区永远无法做到的。正是这几项技术,让全世界任何一个厂家的陶瓷产品景德镇都能仿制,而景德镇产品全世界都没有可能全面仿制。
利坯
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就是用特制的利坯刀车削旋转的坯,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之一。利坯工需要车削器物的所有部位,包括器物的内壁,和琢器的分段接口。这项技术难度最大,运用工具很多,因此又分成大器利坯和小器利坯两行,这两个工种只有景德镇存在。
因为利坯分工细致,专业,传统产品都必须运用这项工艺,因此不仅造型漂亮,更重要釉面光洁度也大大提高,各地瓷器从成型开始就已经比不上景德镇产品。瓷器如果不利坯表面会起伏不平,虽然看上去不会发现,但釉面整体效果感觉不好。
内外修坯是景德镇制瓷工艺中一项极为重要并优于其他窑系的成型技术,是形成景德镇陶瓷风格的一个独特的技术保障。
干接
干接也是景德镇的一项特有的工艺。琢器上的一些附加装饰如瓶耳、壶嘴、杯把等。各地瓷厂都是不等坯干燥,趁着坯湿,把附加装饰粘合,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接口泥和主体与附加装饰收缩不一致而发生裂痕或变形,但是粘接后无法进行利坯,只能采用打磨的方法进行修饰。现代多采用素烧后再抛光工艺,但仍然不可能达到利坯后的质量水平。
景德镇是在坯体彻底干燥以后经过利坯之后再由雕削工将粘接面修整严密。先在接口内侧涂抹用坯泥调制的粘接泥,在接口的外侧涂抹自己祖传秘方配制的外口泥,将附加装饰对准按压,再将挤出的外口泥抹平,接口处转角要见角见线。
雕塑
景德镇雕塑陶瓷历史悠久,伴随青花、古彩、粉彩等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 其他瓷器产地也有雕塑工艺,但多数是湿坯刻,即在坯体没有干燥时进行装饰纹样刻划。浮雕类产品多采用贴塑后再进行雕刻,基本是只塑不雕。优点是工效高,技术难度低,缺点是施釉后由于纹线圆滑容易挂釉,因此大大降低了纹饰的清晰度,因此欧洲和德化、佛山等地瓷厂的人物雕塑瓷面部和手部均不施釉,俗称“反瓷”或“矾瓷”,就是为了避免施釉后造成面部模糊。
而景德镇雕塑瓷均需要塑好的坯干燥后再进行雕刻,因此刻痕线条干净利落,施釉时雕刻线部位不易挂釉。釉下刻纹层次分明,清晰、立体感强。景德镇雕塑表现技法丰富,堆、塑、捏、镂等技法,往往综合运用于一件作品上,把精微与广大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妙趣横生,优美动人。
填彩
粉彩瓷作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景德镇在粉彩瓷领域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这不仅和这里特殊的历史背景,浓厚的艺术氛围有关,客观的说,填彩人在其中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粉彩彩绘画工绘好纹样和染好墨底后,再由填彩工上色,为了保证产品颜色一致和保持传统色调,一般厂家都有专业配色工制备颜料。普通填彩工主要加工粉彩日用瓷,类似红万寿、黄洋莲之类,也为中档粉彩仿古瓷图案部分填彩。要求下笔准确,填彩均匀饱满,不出线,不漏填。
高级填彩工要用透明颜料覆盖所有纹饰,在着色的部位填玻璃白,再填色,还要依照画面的内容需要分染,分染的目的是使染色部位产生明暗效果增加层次感。要求下笔准确、分染过渡自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感知能力,了解画工的作品思想内涵,通过着色使作品更加精彩,基本属于二次创作。
填彩工大部分为祖传,高级填彩工技术极为保密,几百年来一直是景德镇特有的装饰工艺。
边脚
边脚装饰在其他地区基本都是绘瓷工匠自己或低级画工绘制,在景德镇有专业绘制边脚的画工。
青花边脚讲究大小一致摆放整齐、均匀。由于长期绘制几种边脚纹样,因此画时十分随意,笔迹轻重缓急、节奏有致。现代仿品只要一画边脚,立刻原形毕露。粉彩边脚讲究精细工整,特别是绫锦纹之类更是不厌其烦,密密麻麻虽然千笔万笔,但笔笔到位,一丝不苟。非自幼起始半路出家绝对不能做到,因此粉彩装饰中图案、一类纹样天下无双。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陶瓷技能的不断重视,一些不被重视的工艺从业者逐渐走向台前。许多陶瓷技能方面的从业者也能像艺术家那样获得各级技能大师的职称,这对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过去1000年的光阴里,以一种产品的生产与供应维系生存、书写历史的城市,中国只有景德镇。正是那些传统的陶瓷工艺,让瓷根深扎,再难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