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栏目导航

培训中心

我的爱好——玩瓷

时间:2014年07月14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我的爱好——玩瓷

收藏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人类采集贝壳、磨制玉器佩带在身上。战国著名哲学家惠施,藏书五车。唐太宗李世民并收天下碑帖,在书法界传为美谈。宋代大画家米芾爱石如痴,时人称他为“石癫”。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崇尚汉族文化,不仅自己舞文弄墨,而且嗜古成性,广为收集民间的珍宝。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

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

私人收藏家的出现,是对政府收藏的有力补充,它们是参与收藏的另一支生力军。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然出巨著《历代名画记》。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著录、笔记都足以令人惊叹了。

我的爱好——玩瓷

 

我个人从小喜欢收藏,开始是收藏一些小人书(连环画)、印刷品和一些好的字画。当时正是“文革”时期,许多家庭都是一两个人工作养一大家人,谁家都不会也拿不出多少钱给小孩去搞什么收藏。为了买更多的小人书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便将自己收藏的小人书拿到专门租书的人那里让他租给别人看。记得当时租一次小人书看三分钱,我便从中抽一分钱,积累到几角的时候我又到书店或旧书摊去买别的书,不断丰富自己的藏品。后来我常说的要以收藏养收藏,可以说是我自己的经验之谈,因为我从小就是这样收藏过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收藏家的资金不流通,不可能有实力收藏更多更好的藏品。

稍大到了10多岁,我在父母工作的轻工业部陶研所被堆积如山的瓷片吸引,于是在那些废弃的瓷片堆里挑选自己喜欢的拿回家收藏起来。这些瓷片的图案不少出自现在鼎鼎大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之手。还有一些老师的用具原本很珍贵,但当时的人大多认识不到它的价值,比如我就看到一个老师下雨天用王步画的一个四方镶器在接屋瓦上滴下来的水,我觉得可惜,便用其它东西与他换下了那个镶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把收藏的重点转移到陶瓷上来。当时人们普遍没什么收藏概念,所以我才能够以较少的资金购藏了一批价值不菲的陶瓷精品,其中不乏“珠山八友”的作品,而这些那时被称作封、资、修的东西当时没多少人看得上眼,更少有人能认识其价值。

收藏源于对艺术品的喜爱和欣赏,只要自己对某类艺术品有强烈的兴趣,当时便应尽力收藏,不必非要等有了多少钱再去搞收藏。“朱良一件大衣换《巴人汲水图》”的真实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倘若朱良当时不下决心并先交订金再想办法凑钱,而是等自己赚够那笔钱再去买画,《巴人汲水图》恐怕早已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我收藏的高峰期,那时刚参加工作的我根本谈不上有钱,为了收藏我曾经用自行车、摩托车,后来又用汽车甚至房子去抵换自己看中的藏品。由于父母工作忙,我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成年后经常到广州等地出差,我便常从广州带些家用电器回来孝敬老人。外婆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我又从广州买了轮椅回来推她去逛街,后来买了第一辆汽车首先也是载着外公外婆去兜风。这样一来,老人高兴极了,早在1959年就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的外公徐天梅便常画一些瓷器送给我。尽管这些瓷器当时远不如我买来孝敬老人的家用电器值钱,但是现在的价值早已超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当时纯粹是出于一片孝心而没有丝毫以物易物的想法,外公赠我瓷器也完全是因为高兴,但这些瓷器却丰富了我的收藏,其价值和意义更是远远大于收藏。

收藏不分先后,有许多朋友对我说后悔早些年没搞收藏,我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收藏都不晚,因为国家在发展当中,社会经济也在发展当中,只要是生活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任何时候开始收藏都正当此时,收藏几年之后必受其益,那时积累了一定数量藏品的你也许成了某个领域的收藏专家,甚至可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进入收藏队伍。朋友是人生的一种资源,在我的办公室就有这样一条座右铭:“人生相处是个缘,喝杯清茶聊聊天,有时道破一句话,胜过低头忙一年。”许多素不相识的同道中人慕名前来,他们的初衷并不是看我而是来欣赏我的藏品,一来二往久而久之,其中不少人逐渐成了我的朋友,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资源,并且从与他们的交往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收藏带给我的益处之一。

搞收藏最怕买到赝品,现在赝品充斥艺术品市场,堪称无孔不入、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花巨资买回个假货,说不定你还沾沾自喜,等你清醒过来悔之晚矣,于是便怨天尤人。殊不知收藏也是要交学费的,买到赝品错在自己怨不得别人。收购藏品全看自己的眼力,要想收藏谁的作品,首先必须研究作者的风格特征,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以艺术陶瓷为例,每件作品的色彩、线条都是艺术家发自内心创作出来的,仿制者不可能一心贯穿,仿制品必有破绽,你如果了解作者就不难辨别真伪。收藏建立在喜爱之上,喜爱谁的作品就必须去研究他,如果你想收藏王锡良的作品,就应先去了解王锡良的画风。我认为收藏艺术陶瓷首先是看画面你喜欢不喜欢、可不可以触动你的心灵,再去了解作者个人的整体风格,最后才去考虑市场价值的问题。

有人看重所谓的“作品证书”,以为有了卖家附送的作者签名的“作品证书”,就坚信自己购买的艺术作品不会有假。试想倘若作品都是赝品,其附送的所谓“作品证书”岂会是真的?模仿作者在所谓的“作品证书”上签名,比起仿制作品来不是更容易得多?众所周知,艺术品所附“作品证书”都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说到底是赝品充斥艺术品市场的无奈之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根本就没什么“作品证书”,谁见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的顶级艺术品还需附送“作品证书”?有许多顶级艺术品甚至连作者署名都没有,但却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我父亲张松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井冈山茨坪写生创作的一件作品,由于当时正处于反对人们成名成家的“文革”时期,所以这件作品像他当时创作的其他作品以及别的艺术家那时的许多作品一样没有落款。不少人在欣赏这幅绘画精品对之称赞不已之时,因为未见大师落款而惋惜,有人甚至建议我父亲补上落款。岂不知任何艺术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文革”时期的艺术品基本上都没有作者署名在上面,现在时过境迁再在几十年前创作的作品上落款无异于画蛇添足,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那种韵味,相反会极大地降低作品本身应有的价值。

我的爱好——玩瓷

 

我的收藏经历了由杂到专的过程,从最初收藏小人书、印刷品和字画,到后来以收藏陶瓷为主,陶瓷艺术品成了我的最爱。我认为中国艺术之最非陶瓷艺术莫属,实际上迄今为止屡创并保持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最高纪录也正是陶瓷艺术品。瓷器其实就是一种材质,艺术家借助这种适合千古留存的材质进行创作,从而产生了陶艺这个新的艺术门类。瓷器极易长久保存,只要不磕碰就能不需特殊保护地千年不腐不坏,将艺术运用于瓷器这种材质上必能身价百倍,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陶瓷艺人制作的中国古陶瓷屡屡在世界一流拍卖会上拍出亿元“天价”便是明证。

陶瓷是收藏界的主流收藏品种之一,民间有“盛世陶瓷乱世金”之说,意为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更喜欢把以陶瓷为代表的艺术品作为投资品。且不论宋、元、明、清时期的古董瓷,单说在2011年3月23日苏富比经拍卖行在纽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估价仅在800~1200美元的民国粉彩双耳尊,竞然以1800.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18亿元)成交,是估价的2.25万倍。而且这还是一件有瑕疵的艺术品,“瓶身与底足断又黏合上,瓶口及耳朵鎏金部分有些磨损”。此尊是否值此价姑且不论,收藏界对陶瓷艺术的青睐和热捧却由此可见一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对此表示理解,他深知创制陶瓷精品的不易:“有时为了烧成一把非常完美的壶,可能要毁掉多件试验品,这些凝聚着高超的工艺和心血,从艺术品本身看,具备可收藏性。”艺术陶瓷的材质远远超过了油画和国画,其本身就是一种有形的艺术,具有装饰性和工艺性,从质材到工艺再到审美情趣,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许正是基于上述这些认识,以及自己出身于两个“陶瓷世家”(1994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4户著名陶瓷艺术家的家庭为“陶瓷世家”,我父亲张松茂、母亲徐亚凤双双上榜)等渊源,才使我对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陶瓷暨依附于这一材质衍生的陶瓷艺术情有独钟。亦正因为如此,我将购藏陶瓷艺术品作为自己的最大爱好乐此不倦,斥资逾亿元从海内外收购陶瓷艺术精品,并创立“景德镇百年陶瓷珍品馆”,现有馆藏珍品近千件,均为近百年来景德镇瓷坛名家的代表作,囊括了这些著名艺术家风格各异的艺术表现技法,汇集了近代陶瓷艺术精华,被称为近一个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缩影。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艺术家是不参与经营活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艺术家才开始逐渐在创作之余从事一点个人的经营活动。当年的景德镇市工艺美术服务部经理卓安之可以称得上是带动景德镇陶瓷市场经营的人,其本人就是一名颇有名气的陶瓷艺术家,他率先创作加工一批艺术陶瓷销售甚至外销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我当时也把自己之前收藏的一些东西卖给了工艺美术服务部,其中就有王步的那个四方镶器,记得当时卖了100元钱,这在那个广大干部职工普遍都是拿几十元钱工资的时代,已经够让人羡慕了。尽管今天看来,我那时把自己收藏的精品卖给了工艺美术服务部所得的酬金无疑是微薄的,但我不仅当时很高兴,而且至今也不后悔。因为这在当时价格并不低,自己也不可能先知先觉预测今后会如何升值到什么程度。收藏家买进卖出都不必后悔,只有不断更新自己收藏的作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创造经济效益,为社会和自己创办的企业服务。与工艺美术服务部的交易可以算是我赚的所谓“第一桶金”,此后我再用这笔资金投资收藏和生产经营领域,逐渐奠定事业发展的基础。

收藏与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否密切相关,同样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国泰民安的历史条件下,民间收藏才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从收藏品种来看,除了传统的古玩、陶瓷、书画、观赏石、邮票、钱币、报纸、书籍、火花等外,已发展到包括磁卡、粮票、门券、酒瓶、连环画、商标等数百种,可谓无所不及,无所不包。从收藏队伍的构成看,不再局限于知识层,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可以说中国民间收藏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各级收藏家协会600多个,参与收藏的人数达7000万之多,而且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目前的收藏热再次验证了盛世收藏的历史规律。而收藏活动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当今社会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除了国泰民安的背景环境外,这是与收藏活动的自身魅力分不开的。

首先,收藏是集知识和欣赏于一体的活动。收藏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许多收藏品都是历史的载体,从它们身上可以折射出历史的光芒。宋元瓷器上常书写文字。如某些宋代磁州窑瓷器上写着“众中无语,无事早归、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时;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等诗句。这些诗句所流露出的思想是与宋代崇尚理学、热衷禅宗以及文强武弱的社会风貌分不开的。而一只元代青花酒杯上写着“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反映出元人纵马天涯、豪放不羁的英武气概和大吃大喝的生活方式。透过宋元两代瓷器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我们就不难找出当年为何成吉思汗入主中原的答案了。许多收藏品不仅是历史的载体,同时更是美的化身。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古代陶瓷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词绝句……

其次,收藏是最好的休闲和怡情。人们通过收藏,可以丰富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工余之暇,或河滩沙矿觅石,或乡村小镇淘金;或去古玩地摊寻宝,或到博物馆里取经。流连于蓝天白云下,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对此,古陶瓷收藏鉴赏家马未都先生感触颇深,他在《马说陶瓷》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在古玩收藏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变得安静了,坦荡了……对文物的亲近,会使你变得谦和待人,荣辱不惊,富贵不淫”。“收藏的乐趣是陶冶,收藏像点燃一支香,望着它永无重复的渺渺烟云,嗅着融和着自然气息的清香,像一杯清茶,在恬静地品啜着,身心得到最大的松弛和安逸。”收藏界崇尚的最高思想境界叫“禅”,恐怕指的就是这些。

第三,收藏是资产保值、增值和投资的有效途经。中国千百年来的收藏观往往注重收藏的文化、精神内涵,忽视或者淡化收藏的经济、物质因素。如今市场经济赋予收藏更深、更广泛的内容,有人断言,继房地产、股票之后,那些极具经济价值的艺术藏品(如古玩、陶瓷、书画、观赏石)是又一大投资项目。而与前二者相比,这类藏品由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本身的价值、价格相对稳定,并随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增长而呈不断上升之势,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回报率。二战以来,古玩、陶瓷等艺术品收藏成为欧美国家流行的投资和保值手段,靠收藏古玩、陶瓷艺术品而暴富的人不少。在亚洲,由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等艺术品市场和收藏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即使在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形势下,顶级古玩艺术品仍在市场的风风雨雨中胜似闲庭信步,屡创佳绩……

收藏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然而仍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收藏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文物收藏重在收藏什么?”我认为,收藏的意义在藏品增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积累以及生活情趣的养成。

在众多的收藏品种当中,陶瓷无疑是别具魅力的一种。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人这样形容,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就是中国文明史缩影。中国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这部文明史的每一页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的每次进步都会在陶瓷的身上找到它的影子。如古朴自然的秦汉以前的陶瓷、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的民国瓷器,都是当时社会的理想、审美情趣和科技能力的体现,是时代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的史料价值所在。

我的爱好——玩瓷

 

瓷器收藏的过程其实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够增强今后工作、生活的信心。此外,瓷器收藏是传统大项收藏,分析当前市场行情,除明清官窑瓷器被人为炒作价格虚高外,绝大多数陶瓷的价格并不高,尤其是现当代一些著名陶瓷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更是处在稳定的升值过程中,每年升值达30%以上,有的高达数倍、数十倍。我父亲张松茂先生创作的《三顾茅庐》瓷板画2005年以150万元人民币成交,因而创造景德镇当代单件艺术陶瓷成交价纪录。然而仅仅过了5年,他创作的第二幅《三顾茅庐》瓷板画,2010年国庆节前夕便在北京以1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人购藏,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千万元的新时代。由此可以看出现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

我爱收藏,尤其爱收藏陶瓷,并且从中受益匪浅,收藏不仅增加了我的财富、壮大了我的企业、丰富了朋友资源,而且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于2010年初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很大程度上便是受益于我这么多年热衷收藏艺术陶瓷。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我愿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体会提供给更多的朋友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从事收藏这种益于身心健康并且有望获得丰厚回报的活动,大家一同分享收藏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快乐。

(作者:张晓东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上一篇:略谈新彩

下一篇:自恋和审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