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百科
【景德镇传统名瓷与特色】景德镇陶瓷文化系列之五
一、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众家技艺之精华,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典雅素静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色彩艳丽的粉彩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向被人们视为瓷中瑰宝。
青花瓷器以其颜色青翠欲滴、永不褪色、纹饰清新明丽幽靓雅致,釉质晶莹柔润,白中泛青的特色,被誉为“人间瑰宝”,历来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景德镇青花创于元,成熟于明,盛于清。新中国成立以后,青花瓷器的生产有了巨大的发展。其产品不仅为国家机关、我国驻外使馆、单位团体、大型宾馆、饭店所选用,而且成为我国外交礼仪的珍贵礼品。
文革时期青花瓷 百年馆珍藏品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1979年景德镇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此外,景德镇民间青花也获得很大的发展,除广泛使用的日用瓷外,艺术陈设瓷不断创新,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松茂窑』婴戏青花茶碗
青花玲珑瓷器,又称“米通”、“米花”、“芝麻漏”,西方人称之为“嵌玻璃的瓷器”。玲珑瓷的制作即把泥坯镂成米粒状花洞,再上釉填平,入窑烧成,明彻透亮,故称玲珑。玲珑瓷产生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景德镇瓷工在同一件瓷器上,既绘有青花纹饰,又有透明的“玲珑”,创造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青花玲珑瓷器。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青花玲珑瓷器已具有较高水平,但生产数量很少,仅供宫廷使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青花玲珑瓷制作工艺有了巨大的进步,不仅装饰的造型广泛,题材丰富,而且创新出彩色玲珑。以往玲珑一直是单色——碧绿。现在,已发展为红、黄、绿、蓝许多色调,被称为“五彩玲珑”。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产的青花玲珑瓷两获国家金奖,并获国际金质奖章。
青花玲珑瓷
青花玲珑瓷器是我国进入欧美市场最早,外销地区最广,换取外汇最多的瓷器产品之一。如今,它畅销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使是瓷器出口大国,如日本、美国等,也每年从景德镇大批购进青花玲珑瓷器,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
光照下的青花玲珑瓷
颜色釉瓷器是用多种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着色剂,装饰于坯胎上,经过1300℃以上高温焙烧而成的瓷器。它釉面五光十色,斑驳璀璨,被誉为“人造宝石”。
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是在五代的青瓷、宋代的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到元代,景德镇瓷工成功烧造了卵白釉。青花和釉里红问世后,蓝釉和铜红釉便烧制成功。明代景德镇高温颜色釉有了很大发展,最为宝贵的是永乐、宣德年间的祭红。在清代康、雍、乾三朝,颜色釉进入鼎盛时期,既有集数种色釉于一器的三阳开泰,又有变幻莫测的窑变花釉,还有别具一格的茶叶末结晶釉。
『松茂窑』影青釉香具
解放后,濒临失传的景德镇颜色釉枯木逢春,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研制逐渐科学化。到20世纪末,景德镇恢复生产了高温颜色釉47个品种,新创24个品种,其中钧红、郎窑红、窑变花釉、三阳开泰、玫瑰紫、宝石红等高温传统名贵色釉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并且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大奖。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的高温稀土花釉——彩虹釉,1989年获国家发明奖,1990年获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
『松茂窑』霁蓝釉盖碗
粉彩瓷器是景德镇瓷器釉上装饰艺术中的一种,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形成于明末清初,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画工细腻、富丽堂皇的独特风格而蜚声中外。2010年11月,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在英国拍卖行以5.54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不仅刷新了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而且创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
粉彩的技法多变,风格各异。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入微的工笔,又有淋漓潇洒、明洁简炼的写意。其精微之处,厘毫有别,豪放之处,清新秀逸。
粉彩『香艳惊蝶』瓷瓶 张松茂作品
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十分广泛,人物花卉、山水风景、飞禽走兽都可上瓷。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画风格,画面线条纤细秀丽,形象生动逼真,富有立体感。
粉彩瓷器的造型优美,品种繁多,有花瓶、瓷碗、皮灯等单件品种,也有屏风、文具、茶具、咖啡具等配套品种;有小至几件的瓷瓶、鼻烟壶,也有大至万件以上的大型瓷瓶,口径1米左右的瓷缸和镶嵌在厅壁上长达十多米的大型瓷器壁画。
粉彩『鸟语花香』瓷盘 张松茂作品
二、巧夺天工的薄胎瓷与瓷雕
“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这是古人称誉景德镇薄胎瓷的著名诗句。
薄胎瓷,俗称“蛋壳瓷”,是景德镇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传统产品,以其“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的特色,被称为“神技”。
景德镇制作薄胎瓷器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代的影青瓷瓷化程度高,滋润透影,薄而轻巧,以“质薄腻”、“体薄而润”见称。到明代,永乐甜白脱胎和万历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映着光能照见指纹。从此,薄胎工艺从一般制瓷工艺中分离出来,并且有了“脱胎瓷”、“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称,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制瓷工艺。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出品的白釉薄胎瓷器,已经达到了只见釉不见胎的“真脱胎”的程度。
薄胎碗
薄胎瓷的制作,从配料、拉坯、修坯、上釉到装匣,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如修坯一般要经过粗修、精修,反复数十次,才能将粗坯精修至两三毫米,以至蛋壳一般厚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薄胎瓷的制作难度大,过去只能生产小件产品。解放以后,景德镇制作薄胎瓷的工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品种由十几种发展到上百种,而且烧制成功了高度达100厘米的薄胎瓶和口径达100厘米左右的薄胎碗这样的大件产品。此外,薄胎瓷的装饰从画面的题材、风格以及装饰方法上不断创新,一件件稀世珍品被创造出来。1992年,景德镇艺术瓷厂生产的直径87厘米的斗笠形薄胎碗,内外壁绘有442幅神态各异的京剧脸谱,底部书有1046个汉字。当时,这件薄胎碗在北京的拍卖价高达百万美元。
王锡良『桃源问津』薄胎碗 百年馆珍藏品
在瓷都景德镇,不仅有饮誉海内外的四大传统名瓷和晶莹轻巧的薄胎瓷,而且有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的雕塑瓷。瓷器雕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景瓷艺苑一枝花”、“东方艺术明珠”。
景德镇陶瓷雕塑,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隋朝大业年间,就雕塑出狮象大兽,奉献在显仁宫。宋代的影青瓷雕品种丰富,有供奉的观音、供观赏的小动物,有实用的孩儿睡莲、瓷枕,有陪葬的十二生肖、俑等,风格灵巧、典雅、秀丽。元代,不但品种和产量大有增加,而且工艺水平大有提高,风格雄健、豪放、凝重。明代的瓷雕加彩流行,佳作纷呈。现存四川峨嵋山报国寺的大瓷佛,是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烧造的,高2.47米,佛体、佛座雕塑精良,形态优美,装饰华丽,是明代佛瓷代表作。清代,景德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瓷雕产区之一,所产瓷雕,畅销国内外。康熙年间首次创制的“素三彩”猫,身内可点蜡烛或油灯,夜间双目明亮,据说能恐吓老鼠。
曾山东『十八罗汉』 百年馆珍藏品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雕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产量、品种,还是瓷质、技法都前所未有,呈现出一派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20世纪50年代的瓷雕中,突出的作品有“天女散花”,现为故宫博物院收藏。60年代至70年代的瓷雕代表作品有各个时期的毛泽东头像和现代人物,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雷锋”半身塑像。80年代以后,景德镇瓷雕获得很大发展,不仅恢复了200多种传统瓷雕,而且创作了大批新作品,如“水浒108将人物”群塑,每座高50.8厘米,神态各异,逼真传神,堪称我国陶瓷雕塑史上罕见的佳作。进入新世纪以来,瓷雕生产题材广泛,表现技法多样化,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常常综合运用,创作出无数瓷雕精品。景德镇市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瓷雕先后荣获国家和国际博览会金奖。“滴水观音”、“十八罗汉”、“天女散花”、“披纱少女”、“六鹤同春”等著名雕塑以及各式龙船、动植物雕饰、壁挂,深受中外人士喜爱。2004年,一条长1.98米,高0.86米的特大型瓷雕工艺作品“船载《大观园》”在瓷都问世。它由民间陶瓷艺人吴建华历时近三年精心制作完成,龙船上142个《红楼梦》人物栩栩如生,创造了瓷雕龙船艺术世界之最,堪称“旷世珍品、国之瑰宝”、“千年绝品”。
迎奥运龙船 百年馆珍藏品
三、景德镇瓷器的“四如特色”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风靡世界。“四如”特色历来为世人称颂。
以玉喻瓷古来有之。唐初武德年间,当时的新平人霍仲初、陶玉所制瓷器,“色素质薄,佳者莹缜如玉”,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宋代青白瓷的烧造成功,使景德镇瓷器赢得了“饶玉”的美名。明代,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戏剧家汤显祖,著文称“浮梁之瓷,莹于冰玉”。清朝,一代封建帝王乾隆皇帝十分喜爱景德镇的瓷器,并题诗夸赞道:“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清人龚鉽在其《陶歌》诗中有“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景德镇瓷自古以来便有“玉”的美称。
四如特色——白如玉
“明如镜”这是瓷器施釉的效果反映。在唐五代青釉、白釉的基础上,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创造和应用,使瓷器胎体不仅温润如玉,而且明澈见影。元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颜色釉瓷,洁净如玉,光可鉴人。
四如特色——明如镜
“薄如纸”的特色在景德镇薄胎瓷中最能得到体现。薄胎瓷往往只有数毫米的厚度,能达到照光透影的效果。瓷胎薄如纸的比喻当是恰如其分的。
四如特色——薄如纸
古籍载,“瓷”为“陶器坚致者”。瓷较陶硬度和密度更高了,敲击有铿锵之声。磬,古代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做成,悬在架上,形略如曲尺。古代,人们就利用陶瓷制作乐器。“声如磬”的特色在现代被研究开发成瓷乐器,其表现力十分丰富,可谓“奇瓷神韵”。
四如特色——声如磬
1959年,谢觉哉来景德镇视察后赋诗一首《游景德镇》中有“风格四如传古代,车轮载誉越重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