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百科
【景德镇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系列之六
一、陶瓷文化遗址、古迹
1、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
在景德镇西市区枫树山蟠龙岗,有一个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的国家AAAAA级景区。这就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它于1980年开始建设,集中了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形成占地83公顷,集陶瓷文化博览、陶瓷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是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西唯一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王牌旅游景点。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民俗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
景德镇古窑
古窑由传统手工作坊、镇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部分组成,展示了景德镇明清时期手工制瓷工艺、古代工业建筑布局以及独特的瓷业风俗。其中,古作坊将手工制瓷中踩泥、捺泥、拉坯、印坯、利坯、绘制、上釉等工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体验“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陶瓷制作之繁难与神奇。镇窑则是景德镇明清以来广泛使用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窑炉。近年来,镇窑、葫芦窑的复烧成功,引起世人的瞩目。
古窑内制作瓷器的老者
陶瓷民俗博物馆是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博物馆。馆内有历代陶瓷展、古窑群、瓷碑长廊、天后宫、瓷器街、大夫第等景观。馆内环境幽雅,林木葱郁、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完美结合。馆内还设有被称为“中华一绝,世界首创”的“瓷乐”表演。
“瓷乐”表演
如果说,陶瓷文化博览区让人领略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被誉为“集古今名瓷于一室”的景德镇陶瓷馆则让人体悟到景德镇瓷器之所以称雄天下的魅力所在。
景德镇陶瓷馆创建于1953年,于1954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名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该馆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较大、藏品较丰富的陶瓷专业博物馆,收藏数以万计的景德镇历代陶瓷珍品,陈列自唐末至现代景德镇陶瓷精品,系统地展示了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的瓷业发展史。
景德镇陶瓷馆
2、古窑址与古矿址
在景德镇诸多的陶瓷历史遗迹中,湖田古窑遗址和高岭古矿遗址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前者使景德镇地区在宋代赢得御赐芳名,后者则是世界通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的渊源地。
湖田古窑遗址,位于市区东南方的昌江区竟成镇湖田村,距市中心仅7公里。窑址分布范围26万平方米,窑业兴起于五代,经宋元到明中叶,历经700多年,其兴盛期的制瓷工艺成就和规模代表了景德镇地区这一历史时期的最高水平。湖田窑在五代主要烧造青瓷和白瓷。尤其是白瓷的生产使景德镇成为我国南方最早的白瓷产地,并开始打破当时“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宋代湖田窑创烧影青瓷(学名青白瓷),占据宋代六大瓷系之首。元代枢府卵白釉和青花及釉里红瓷的烧制成功是湖田窑的重大成就。入明以后,湖田窑以烧制民间青花瓷为主。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湖田古瓷窑是我国宋元时期瓷器生产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产品最精美的瓷窑。其遗址遗物非常丰富,古窑标本俯首可拾。湖田窑远在宋代就已闻名于世。20世界40年代介绍到欧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著名的瓷窑遗址。1982年湖田古窑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景德镇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标志之一。遗址包括著名的葫芦窑和马蹄窑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制瓷作坊遗址。
湖田古窑遗址
湖田窑遗址是景德镇最大的民窑遗址,它与明清御窑遗址,共同见证了景德镇古代陶瓷业的兴盛与辉煌。目前,以上两大遗址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百处重要大遗址之列。
还原古代施釉场景
高岭古矿遗址,位于市区以东50公里的瑶里风景名胜区。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国家矿山公园,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在元代,随着景德镇瓷业的兴起,制瓷技艺的不断提高,瓷工们发现高岭土的使用价值,并发明了“二元配方制胎法”。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而且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生产出了硬质瓷,并由此开拓了彩瓷的广阔前景。现存高岭土古矿遗址,前后开采近两个世纪,为景德镇奠定“瓷都”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高岭古瓷矿遗址
“高岭土”一词真正成为世界制瓷原料黏土的通用名词,与两位外国人分不开。一是18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尔(汉名“殷宏绪”),首次将高岭土和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介绍到西方;二是1869年10月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希霍芬访问景德镇,并在其著作中介绍了瓷石和高岭土,根据汉语“高岭土”一词音译为“kaolin”。此后,地质学界将“高岭土”作为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称,至今在欧洲各国的陶瓷工业上仍把高岭土称为“ChinaClay”(汉译为“中国土”或“瓷土”)。
高岭古瓷矿遗址
高岭古矿遗址景区主要由尾砂堆、金鸡石、古道、淘洗坑、古矿坑、碑亭等遗址景点构成。高岭同许多重要陶瓷历史遗迹一样,将永载陶瓷史册。
高岭古瓷矿遗址
明清园是依托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市雕塑瓷厂,经过三期工程,建成的集陶艺交流、工业陶瓷设计、生产、营销与旅游参观、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国家二级企业,是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同时也是江西省唯一一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30多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关怀和支持传统制瓷工艺的发展和创新。1973年,邓小平同志和夫人曾来该厂参观。2001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来到该厂视察,并留下墨宝。此外,李鹏、乔石、邹家华、吴邦国、李铁映、陈慕华等先后来厂视察。
景德镇雕塑瓷厂
明清园主要由陈列室、名人作坊、现代陶艺馆、仿古街、饮食文化娱乐中心等部分组成。陈列室里陈列着数以千计精美瓷雕作品,其中不少为孤品、绝品。如“忠义堂”里陈列的《水浒一百零八将》是一套陶瓷史上最大的人物组雕。这里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等的作品,有曾氏父子(曾龙升、曾山东)的遗作。曾经在陶瓷界轰动一时的艺术杰作《少女披纱》,就诞生于此。
景德镇明清园
3、陶瓷考古研究
祥集弄民宅位于景德镇市祥集上弄,旧时处在明代御器厂西侧的富商较为集中的居住宅区,现存两幢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民宅。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祥集弄民宅今多称品陶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集弄民宅
祥集弄民宅建筑面积761平方米,结构为三间五架、穿斗式。该建筑雄伟朴素,梁柱硕大,镂雕精细,反映了15世纪景德镇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建筑史,而且是研究手工业城市史的极其珍贵的遗存。
祥集弄民宅一角
在此办公的古陶瓷专家和考古工作者,历经艰辛,揭开一个又一个千古之谜,取得了古陶瓷研究的丰硕成果。他们挖掘复制的明成化官窑瓷和明正统官窑瓷,填补了陶瓷研究的空白,轰动了中外考古界。中央电视台对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挖掘进行了现场直播,2003年,御窑遗址考古发现,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此外,品陶斋厅堂内陈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瓷——明代青花大龙缸,有明永乐皇帝用来盛装波斯液态香料的器皿——白瓷三壶连通器等稀世珍品。
祥集弄民宅弄口
二、陶瓷文化古籍
瓷都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烧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千百年来人们对景德镇瓷器的记述和研究代不乏人。颜真卿、柳宗元、彭汝砺、宋应星、汤显祖等在诗文中称誉景德镇瓷器。元代(一说南宋)蒋祈所著《陶记》,清代朱琰的《陶说》,蓝浦、郑廷桂著辑的《景德镇陶录》,龚鉽的《陶歌》为后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文献依据。当代已故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用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述及景德镇陶瓷,宋元以降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全国陶瓷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陶记》
《陶记》,作者蒋祈,生卒年不详,《浮梁县志》载为元代人。现代著名陶瓷考古学家刘新园认为蒋祈为南宋人,《陶记》著作年代为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公元1214—1234年)间。《陶记》全文虽只有1081个字,但内容丰富,对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原料产地、生产关系、制造过程、窑场建筑、窑器品种、瓷器贸易等情况多有记述,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瓷器专论。20世纪早期就被译成英、日等文传到国外。
蒋祈《陶记》全文
2、《陶说》
《陶说》的作者朱琰,字桐川,别号笠翁,海盐人,进士。曾任直隶富平知县,后为江西巡抚吴绍诗的幕僚。《陶说》叙述了我国陶瓷的历史,详尽地说明陶瓷制作的源流和各种器物制度,全书分6卷:《说今》、《说古》、《说明》、《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陶说》一书虽不是景德镇瓷的专著,但述及景瓷的文字近一半。该书原跋中说“自有明以来,惟饶州之景德镇独以窑著”。《陶说》广泛流传,对宣传、介绍景德镇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陶说》
3、《景德镇陶录》
《景德镇陶录》清代浮梁县景德镇人蓝浦、郑廷桂著辑。蓝浦,字滨南,号耕余,郑廷桂是蓝浦的学生。蓝浦生长于景德镇,耳濡目染,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比较熟悉,编辑陶录未成而早逝。20年后,郑廷桂因被聘为当时浮梁知县刘名丙家庭教师,郑廷桂才得以将先师蓝浦遗著《陶录》补续成书,并定名为《景德镇陶录》。全书共分十卷。详细记录了景德镇陶瓷的生产、规制、工艺、经营、贸易及风土民俗,汇集了全国有关古陶瓷的文献资料,并“博考群书,旁及诸陶”,扼要地介绍了各地民窑、名窑的工艺和特色。《景德镇陶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景德镇古陶瓷业的著作。
《景德镇陶录》
4、《景德镇陶歌》
《陶歌》作者龚鉽,字季适,南昌人。清嘉庆年间,龚鉽曾在浮梁当幕僚多年,与景德镇瓷业工人多有交往。他根据瓷工窑户言谈和劳作情况创作诗歌百首,后整理出六十首,题为《陶歌》。现存清道光四年版《景德镇陶歌》。《陶歌》以七言绝句诗对景德镇瓷自采石、制不(dēn)、做坯、画坯、上釉、装匣、满窑、烧窑、开窑到出售等环节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此外,对当时的名窑以及陶俗、风物多有歌咏。每首诗后都附有简短原注,对瓷器的烧造过程略作说明。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景德镇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