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百科
【创新不辍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名人】景德镇陶瓷文化系列之七
景德镇两千多年的陶瓷历史,使一个小镇成就为举世闻名的瓷都。这期间,千年不断的窑火,同样也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能工巧匠和陶瓷艺术家,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水与火的洗礼中,创造了景德镇瓷业的繁荣。
在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许多能工巧匠和优秀陶瓷工艺家及其事迹只能从一些稗官野史和口碑流传中获得一鳞半爪的印象。这与景德镇自明清以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被称为瓷都是极不相应称的。在清代鼎盛时期,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无数的人间瑰宝被创造出来,而这些瓷工和陶瓷工艺家却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如今据史料可查、名载经典的巧师名匠不足百人,史料的缺失,令人遗憾。然而尽管如此,在仅有少数的陶瓷历史人物中依然能瞥见瓷工匠人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陶瓷业的复兴,景德镇的陶瓷业空前繁荣,名家辈出。景德镇瓷工中涌现出一批批陶瓷工艺美术师、陶瓷艺术家和陶瓷专业教授,陶瓷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更高。目前,景德镇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陶瓷人才多达1000人。
一、被顶礼膜拜的赵慨与童宾
在景德镇,晋代的赵慨、明代的童宾是被当地陶瓷业祀奉并被神化了的人物,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瓷业工人的敬仰。他们俩与另一位被称为陶神的中国上古传说中最早的陶官宁封子,一起成为景德镇陶瓷业供奉的“三圣”。瓷业“三圣”公祭自清朝雍正年间盛行至今,现成为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
赵慨,字叔朋,又名万硕,生卒年不详,相传他生于西晋,在晋时曾官至五品,先后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为官。赵慨曾在产瓷地区为官,对陶瓷生产技术颇懂。他来到景德镇地区后,将从浙江、福建等产陶瓷地区学到的技术传给当地人,使当地的陶瓷制作技术有了新的进步。后来,人们把赵慨当做师祖看待,顶礼膜拜。到了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景德镇御窑厂始建师主庙,称赵慨为佑陶之神。明孝宗弘治年间,师主庙修葺,并刻《师主佑陶庙碑记》于石碑上。自此以后,历年香火旺盛,镇上的工人和市民朝庙者络绎不绝。而且后来每次陶瓷行业举行迎神赛会以及工人行帮的重要节日的活动,都要祭祀师主和在庙中聚会。
童宾(1567—1599),字定新,明代景德镇里村童街人,被当地人称为窑神,风火仙神。童宾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投师学艺,在御器厂做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花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打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瓷工的苦状,非常愤慨,竟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窑火内以示抗议。等到次日开窑,窑工们发现龙缸居然烧成功了。童宾跳窑自焚之后,激起了全镇瓷工的义愤,并引发民变,焚烧厂房。在工人们的强烈要求下,官府不得已,在御窑厂内为童宾修祠祭祀,祠名“佑陶灵祠”,尊童宾为“风火仙”。清代,朝廷封童宾为广利窑神,并建庙塑像。风火仙庙在明、清两代一再修葺,终年香火不绝,遇年逢节,更是热闹非常。清代督陶官年希尧、唐英均为其作记。
二、陶玉、霍仲初——唐初制瓷名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据考古发现,在公元3世纪的汉未到魏晋时,我国已发明了瓷器。唐代,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邢窑、越窑等著名窑口。有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之说的景德镇地区,其制瓷业也同样得到发展,特别是当时两个著名瓷匠的出现,使景德镇地区的瓷器名噪一时。这两个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是景德镇漫长的陶瓷历史长河中,最早被史料记载下来的著名瓷匠,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在,位于景德镇城西南盘龙岗上的陶瓷历史博物馆就供奉有这两位制瓷名匠的塑像。
陶玉是景德镇(当时叫新平镇又叫昌南镇)钟秀里人,世代以烧制陶瓷为业。陶玉精于制瓷,其器“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远销关中平原。唐高祖武德年间,陶玉将自己所制的瓷器运到当时的帝都长安城,他的瓷器被人称为“假玉器”。后来传到皇城宫廷中去,被选作贡品,这样不仅陶玉出了名,由他所烧制的瓷器被称为“陶窑”,而且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昌南镇从此也名扬天下。
霍仲初也是本地区的东山里人。他是当时的制瓷能手,颇有声望。他烧制的瓷器有独特之处,“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当时,霍仲初所烧制的瓷器称“霍窑”。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平镇开始设置县,称新平县。同年,朝廷下诏令霍仲初等人专为宫廷烧制瓷器,贡献给朝廷,以供皇帝御用。
陶玉、霍仲初这两位制瓷能手,由于技艺高超,不仅为自己赢得“陶窑”、“霍窑”的称号,而且以“假玉器”之誉,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地区所产瓷器的声望。难怪,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为当时的饶州剌史元崔进贡瓷器,而代写的进瓷器状中对景德镇瓷器大加赞誉。唐代之后,景德镇瓷器历经五代、宋、元、明、清的飞跃发展,终于成为全国瓷器中的翘楚,应该说,这与唐时陶玉、霍仲初这样的一代代著名瓷匠的创造是分不开的。
三、仿古名家周丹泉、薄胎高手昊十九
周丹泉,名时臣,字时道,号丹泉,别号湘南、清乾居士,祖籍江苏苏州,生活的年代大约为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他是明代仿古瓷制作的名家。
周丹泉自幼诵读诗书,但无意于功名,精心研究制造瓷器,逐渐成为烧造瓷器的能手。他最具特长的是能制造仿古瓷,所作作品,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因此每当一件精品出手,四方的人都不惜重金收购,以至千金竞市,供不应求。相传,周丹泉有一友,姓唐,官居太常寺卿。一日,丹泉过常州,唐太常以家藏古代定鼎示之,半年后,丹泉再过常州,将自己仿造古代定鼎置于友前。这位高太常看了半天,两鼎竟然难以分别。于是用40两银子将仿制古鼎买下来予以收藏。若干年后,有个淮安人士杜九也好古鼎,从唐太常的孙子那里,用千金买了周丹泉仿制的那只鼎。周丹泉制造的仿古瓷如此精致神肖,名声大振。《景德镇陶录》说到周丹泉的仿古瓷,称其“于博古家,虽善于鉴别者,亦为所惑”。周丹泉还擅长于用瓷土制作印章、辟邪、龟象、连环等等,风格古朴浑厚,为世人所珍视收藏。
同周丹泉成为明代景德镇仿古瓷高手一样,另一位身怀绝技的瓷匠名家成为明代景德镇薄胎瓷制作的第一高手。他就是昊十九。
昊十九,本姓吴,名为,排行十九,又称壶隐老人,江西浮梁景德镇人,生于嘉靖前朝,卒于万历后期,是著名的壶公窑的烧造者,以制造高度精巧薄胎瓷器而负盛名。昊十九出身于陶瓷世家,数代均以制瓷为业。他为人正直,聪明好学,工诗善画,制瓷尤精。最著名的产品有“卵幕杯”和“流霞盏”,“卵幕杯”曾被称为历史上九大登峰造极的瓷器之一,它薄如蛋壳,枚重不到一钱,轻若浮云。
早在明代,御史樊玉衡作诗曰:“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另据清代王士祯在他撰写的《池北偶谈》中载:“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姜千里,嘉兴铜炉则张鸣岐,宜兴泥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昊十九……皆知名海内……”昊十九制瓷技术的精巧,已闻名全国。昊十九不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制瓷名家,而且品格高尚,生活俭朴。清乾隆年间《陶说》作者朱琰在书中称其“性不嗜利,所居席门瓮牖而已。”景德镇瓷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技艺高超,品格高尚而又博学多才的名家,确实值得骄傲。至今,昊十九所制的留存瓷器已成为十分珍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只昊十九所作壶公窑娇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钧尔陶兮文尔质,龙逐润珠旭东壁,万历吴为制”,实为难得的珍品。
四、魏氏鸾窑与崔公窑
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用以烧造的瓷器的窑炉,不仅窑炉结构不断改进,出现了宋元时期的马蹄窑、龙窑,元明之际的葫芦窑,清兴以来的镇窑,而且由于御窑的设立,又有官窑、民窑之分。
窑炉的砌结水平和结构优劣,直接影响所烧制瓷器的品相和质量,因此,在陶瓷行业的诸多辅助行业中,砌窑匠自古以来受到人们重视。
据史料记载,景德镇本土魏氏家族,为时跨元、明、清三朝专事挛砌瓷窑的家族,江西浮梁镇市都(今景德镇)魏家村人。魏家村地处市区南端杨家坞北侧,明代形成闾巷,改名魏家弄。此弄于公元2004年前后开辟浙江路时消失。他们世代开设的挛窑店在四图里。
关于元代的窑,据考证,为马蹄形馒头窑,有“火堂、火栈、火尾、火眼之属”。整个形状像小口大肚的瓶子。
明代,窑体发生了变化。蓝浦、郑廷桂的((景德镇陶录》载:“明(御器)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多)五寸,入身六尺,顶圆。”这条记载有数据,有形状,是延续元朝的馒头窑,以后演变为葫芦窑(见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葫芦窑图)。
清代,窑形又演进为蛋壳窑。又根据所烧之燃料,烧槎柴的叫槎窑,烧松柴的叫柴窑。当时槎窑为民间主要窑体,仍由魏氏独操其业。当时蓝浦将亲眼所见写进了《景德镇陶录》:“结砌窑巢,昔不可考。自元明来,镇土著魏姓世其业。若窑小损坏,只需补修,今都邑(昌)人得其法,遂分业补窑一行。然魏族实有师法薪传。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砖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糖浆,亦不同泥水工所用者。”
时至道光三年(1823年),曾在浮梁县衙任幕僚多年的龚钺,用诗歌体记载了数十则陶瓷逸事,其中一首曰:“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就是说魏氏在明代为御器厂匠籍,虽受过苦,却福荫了子孙。“珥貂”本为汉代官帽上的饰品。魏氏会挛窑,所得报酬,胜过一般官员。这一时期,也是魏氏家族从兴旺走向衰弱。主要因素有:家族不兴旺,而对挛窑技术又过于保守,新的接班人还没来得及独当一面,老一代便谢世了;柴窑兴起,又逐渐由补窑的都昌人所替代。至清代末期,魏氏挛窑业全部消亡了。
窑是瓷器烧成的载体。魏氏适应形势的变化,创造发明了多种窑型,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虽然接班人断代,却传承给了都昌余氏,余氏接过挛窑旗帜,走向了更大的辉煌。
崔国懋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人,善于冶陶,人们尊称为“崔公”,而不呼其名。他所制的瓷器,多半仿照宣德、成化的窑器。受到爱好者的喜爱。
所制瓷盏,式样比宣德、成化的窑器稍大,而精美程度比美宣德、成化两窑。青花、彩瓷的花色,都与宣德、成化的窑器没有差别。人们认为他所制的瓷器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崔国懋的窑,称为崔公窑,是当时民窑之冠。
明代隆庆、万历期间,景德镇官窑、民窑共存,竞争激烈,虽然官府对民窑有许多限制,但民窑避开官窑的种种束缚,另辟蹊径,涌现了许多名窑和制瓷名家,崔国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那时瓷器虽然达到了“制作益巧,无物不有”的程度,但人们仍喜爱前朝宣德、成化窑所烧造的瓷器,据明人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载:“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白金,为吐舌能下。”意思是说当是成窑杯、盏在京师卖到了百两银子,真让乍舌。崔国懋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特长,仿制宣德、成化窑器。他仿制的宣、成窑各种瓷器中,器皿盏的造型要比宣、成窑略大一点,精巧美好则与宣、成窑器一样,为青花图纹、色料都与宣、成窑器无异。因此,四面八方的人都争着买他的瓷器,同行业中人对他精湛的技艺十分佩服,并把他的窑叫做“崔公窑”,把他所烧造的瓷器叫作“崔公窑器”。于是,崔公窑名声大振,成为当时民窑中的拔尖者,即“民窑之冠”。所以清人蓝浦在他的《景德镇陶录》中这样记述崔公窑:“所作瓷盏或较宣、成两窑为大,而精好则一,余青花彩色悉同,为民窑之冠。”
五、彪炳史册的督陶官
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元代还成立了专门的官办监陶机构"浮梁磁局"。但是宋元时期监陶官的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设置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明清时期御窑厂督陶官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并委派官员督陶。督陶官作为御窑厂的直接负责人,在御器生产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景德镇瓷业乃至中国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此间出现了不少杰出的督陶官,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
1、臧应选
景德镇制瓷业,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官窑、民窑两方面还是时断时续地维持着生产,康熙初期可说是处于官窑生产的复苏期。
康熙十年(1671年)景德镇官窑又担负起“奉造祭器”的任务。传世有一种“中和堂制”器(有康熙十年款的古铜彩碗,和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的青花釉里红小盘),说明这一时期,确有官窑器存在。
康熙十九年九月,清廷指派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到景德镇驻厂督造,二十年二月又差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驻厂代理督造(《景德镇陶录》卷二)。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起至二十七年“奏准停止江西烧造瓷器”(《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止,这一段时期,景德镇官窑所生产的瓷器,称为“臧窑”。《景德镇陶录》称臧窑的瓷器胎质细腻、莹薄,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从所举的品种看,臧窑以颜色釉为主。
2、郎廷极
郎廷极(1663年—1715年)字紫衡,一字紫垣,号北轩,隶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湖南布政使、山东巡抚郎永清子。康熙间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迁云南顺宁知府,累擢江西巡抚,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督造官窑瓷器,世称“郎窑”,官终漕运总督。卒谥温勤。年五十三卒。著文庙从肥先贤先儒考、胜饮编、北轩集。又瓷器中所盛称之郎窰为紫垣开府江西时所造,仿古暗合,与其无二。所摹成。宣黝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
以郎窑红最为著名。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3、年希尧(?―1739年)
名允恭,字希尧,原籍安徽怀远,后改隶汉军镶黄旗。
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甸,世称年窑。雍正六年后,由唐英任驻厂协理官。选料及精,琢器多卵色,或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工巧玲珑。这时釉色发明很多,以胭脂水釉为最著,胎骨甚薄,里釉极白,被外釉所映照,呈粉红色,娇嫩欲滴。另有油绿釉,美如碧玉,俗称“碧玉釉”。粉彩成熟于此时,所绘花卉,似恽南田、邹一桂和蒋廷锡画风,艳丽逼真,生动活泼。
据《景德镇陶录》载:“选料奉造,极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园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实其于此。”
年窑的釉色丰富多彩,有一二十种之多,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中以胭脂水釉器为最著名,器物胎骨极薄,里釉极白,放施胭脂釉,呈现粉红色。
年窑烧造仿古瓷也很有成就,仿古青瓷,甚至超过康熙朝。仿汝、仿官、仿哥、仿龙泉、仿钧、仿影青、仿宣德青花、仿成化斗彩等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甚至达到乱真的程度。
年窑还发展了珐琅彩,花样富丽清润。清人在《年窑墨注彩》中对年窑这样描述:“国朝陶器美元匹,迩来年窑称第一,不让汝定窑哥均(钧),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4、唐英(1682-1756年)
张德山编写的《唐英与唐窑》一书中把“唐窑”分为“早期唐窑”(雍正六年-乾隆元年:协助年希尧,此时应叫“年窑”。)、“中期唐窑”(乾隆二年-乾隆六年)和“晚期唐窑”(乾隆七年一乾隆二十一年)。
唐英,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在景德镇督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清史稿》中的《唐英传》对此记述颇详:“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兰、霁红、霁兰、鳝血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兰、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
高温及低温颜色釉达五十七种之多,集历代名窑釉色之大成,为乾隆瓷器代表。
六、“珠山八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工业受到严酷摧残,景德镇瓷业处于衰落困难之中,唯独在工艺技法方面还不断有所创新,尤其是“月圆会”和“珠山八友”以其顽强的精神,在绘画和技艺上很有造诣,为继承和发扬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优良传统,作出了重大贡献。
1028年,以王琦、王大凡等为首的艺人重组艺术团体,称“月圆会”,采取以画交友的方式,约定每月15日集会一次,题诗作画。他们的诗作,编成《雅集题诗》。因开始为八人,以后虽有增减,人们仍称之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指:王琦、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八友一说为: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何华滋、毕伯涛)。
王琦(1886—1933),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珠山八友”发起人,是景德镇瓷相艺术的开拓者和写意人物画家。王琦擅长画人物,初画写意人物,后来画瓷板人物相(肖像画)有名。1910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曾题“神乎其技”四字匾额赠与王琦。此外,王琦还善诗、词、曲,书法亦佳,是当时景德镇瓷艺家中的领袖人物。可惜的是王琦英年早逝,年仅47岁,不幸病故,然而人们永远会怀念这个有成就的陶瓷艺术家和民间艺术社团的领头人。
“珠山八友”作为一个艺术社团在当时几乎集聚了景德镇陶瓷粉彩各名家。“八友”成员各有擅长,又相互交流,推陈出新,不断开辟陶瓷装饰新的领域。如王大凡的“落地粉彩”、刘雨岑的“水点桃花”等,都是在当时总结创造出来的陶瓷彩绘新技法。
王大凡(1888—1961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后移居安徽黟县,所以又号黟山樵子。1888年王大凡生于江西波阳皇岗村,12岁随父来景学习陶艺,曾拜浙派画家汪晓棠为师。1915年,年仅27岁的王大凡,以作品《富贵寿考》一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这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获得的第一块国际金牌。
1924年,王大凡与王琦等人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1928年又在王琦倡导下,组织并参加“月圆会”。王大凡潜心研究清末的浅绛画法,首创“落地粉彩”技法。“落地粉彩”清淡高雅,装饰效果好,即使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受到人们崇尚和喜爱。解放后,王大凡艺术创作的天地更广阔了,创作了许多佳作,为祖国的陶瓷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雨岑(1904—1969年),祖籍安徽,原名玉城,又名雨城,别号淡湖渔,60岁以后又取名巧翁。1918年,年仅14岁的刘雨岑考入江西省三甲种工业学校饰瓷科,学习国画,主攻花卉和翎毛。1922年刘雨岑来到景德镇并开始陶瓷彩绘的创作和研究,先后参加“瓷业美术研究社”和“月圆会”,成为“珠山八友”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创作了许多精湛的陶瓷粉彩花鸟作品,广为中外爱好者收藏。
刘雨岑对陶瓷美术最大的贡献是改革和创新。刘雨岑吸取清代花鸟画家恽南田、任颐的“没骨法”,而创“水点法”。后人尊称其为“水点大师”。刘雨岑创作的《水点碧桃花》构图大方,色调明快,格调新颖,被我国外交部选为外交用瓷。
刘雨岑致力陶瓷绘画艺术40多年,成就卓越,声名远播,1959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七、当代景德镇陶瓷名家
当代景德镇随着陶瓷业的振兴,瓷苑芳菲,百花齐放,名家辈出。景德镇瓷人继承发扬传统,又不断的改革创新,陶瓷业出现空前的繁荣,古老的陶瓷艺术焕发新生,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名家和大师。自1979年,国家举行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以来,至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共有23位获此殊荣。此外,景德镇还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7位,1994年经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称号的共有24家,以及一大批身怀绝技的陶瓷工艺美术教授、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和中青年陶瓷艺术工作者,可谓人才济济、世所罕见。
1、王步
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古今中外都大受欢迎,而在青花绘制中能够独步艺坛的,当推有“青花大王”美称的王步。
王步(1898—1968年),字仁元,号竹溪,晚年自称“陶青老人”。他祖籍江西丰城,生于景德镇,自幼爱好绘画,9岁拜师学艺,曾在陶瓷名家吴霭生门下担任仿古青花的绘制工作。吴霭生病逝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艺术生涯。他潜心钻研,刻意求新,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创作出简洁大方、清新秀美的作品而独领风骚,赢得世人的青睐,被人们誉为“青花大王”。在长达六十多年的陶瓷美术工作中,他制作了数以万计的陶瓷精品。他的作品在国内外画册上广为发表,有的被国内外博物馆和鉴赏家收藏。王步不仅是景德镇陶瓷艺坛的杰出人才,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界的一位功勋卓著的艺术伟人。
2、曾龙升
在景德镇的瓷雕艺苑,有一位与天津著名泥塑人“泥人张”齐名的“瓷雕曾”,他们并称“南曾北张”,闻名海内外,他就是一代瓷雕宗师曾龙升。
曾龙升(1900—1964年),字龙生,江西丰城人,14岁来景德镇,从事陶瓷雕塑50年。曾龙升的父亲和兄长都是雕刻木工,他从小就受到雕刻艺术的熏陶。从事陶瓷雕塑这一行,他曾一度痴迷忘情,呼之不应,别人叫他“曾聋子”。他对传统人物瓷雕尤有研究,所作《西藏佛》、《十八罗汉》、《济公和尚》等在市场上久负盛名,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曾龙升的动物、静物雕塑如鳜鱼、大象、怪兽、灵芝、佛手、寿桃等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1959年,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一批人物瓷雕,其中有《天女散花》、《屈原》、《汤显祖》、《文天祥》、《陶渊明》、《王羲之》等,作品手法精巧,风格严谨,人物表情细腻。1960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来景德镇参观,对他的作品钦佩不已,曾题诗赞颂:
禹鼎凌烟笔意殊,曾家绝艺蜚瓷都。
于今有鬼犹多事,喜得钟馗试剑图。
3、毕渊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景德镇的一位艺人的瓷板画《虎》和《熊猫》,被指名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这位陶瓷艺人就是被称为“毕老虎”的陶瓷美术家、画虎大师毕渊明。
毕渊明(1907—1991年),原籍安徽黟县。其父毕伯涛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家,毕渊明14岁到景学艺,19岁便在绘画、书法、金石、诗词方向崭露才华。毕渊明学习非常刻苦,除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地学习芥子圆画谱,向张大千、刘奎龄等名家学习外,还经常外出写生。学习画虎,他到动物园看虎,一看就是老半天。由于他的作品好、名声大,因而价值很高,亚、美、欧、香港、澳门的收藏家都以重金购买他的作品,都以能收藏到“毕老虎”的画作为荣。
景德镇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汇聚和造就了众多的艺术家。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国画教授的胡献雅,就是一位全国著名的国画大师。
4、胡献雅
胡献雅(1902—1996年),江西南昌县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工花鸟、山水,同时学习素描、油画、水彩。在学习期间,得到国画大师潘天寿、刘海粟的教导,与著名画家张大千、傅抱石等多方切磋技艺。他从小仰慕清代大画家八大山人的人品和画品,潜心临摹和钻研。同时汲取徐渭、石涛、岳庐诸家之长,很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33年,他的国画《牡丹》、《山水》参加加拿大万国博览会,并获奖。同时,又在上海出版《胡献雅画集》,声名鹊起。1943年,他的画作梅花图赠给英国首相邱吉尔。1960年他为人民大会堂作《松鹰》、《荷花翠鸟》、《墨竹》、《墨梅》,著名画家刘海粟题赞画作“苍秀惊奇”。晚年的胡献雅画技高超,画风恬淡清逸,古朴苍劲,许多作品显示了他以独胜巧、以朴胜艳的功夫,既有装饰美又有现实感,充满了诗情画意。
胡献雅一生创作之丰令人感叹,两次出版个人画集、20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遍布全国,多幅画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在陶瓷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辛勤执教,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5、王锡良
王锡良,原籍安徽黟县,1922年出生于景德镇,13岁师从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学习陶瓷绘画。解放后,他被选拔进入景德镇市美术陶瓷工艺社。他虚心好学,并得到前来讲学的中国工艺美院的梅健鹰教授的指导,首开景德镇绘瓷艺人写生的先河,真正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天地。1959年,他创作的大型瓷屏风画“革命摇篮井冈山”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此后,又陆续创作了“十里春风”大型壁画、“春风拂槛”以及粉彩“黄山西海”、“色釉黄山”等传世佳作。在艺术上,王锡良既得名师真传,又注重广采众长,博览群书,师法自然,以天地为师,以人品为格,自成一家。2006年,已是耄耋之年的王锡良依然坚持写生,难怪中央美院教授吕品昌在庐山遇到他后,称赞道:“王锡良是位真正的大师。”王锡良1979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殊荣,被业内人士视为泰斗。
6、秦锡麟
秦锡麟,原籍江西南昌,1942年生于江西余干,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1979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历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长、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擅长民间青花和陶艺。他的作品有融会古今、沟通中外的气魄,造型质朴大方,纹饰生动自然,色彩清新明快,手法挥洒自如,格调青雅洒脱,兼有民间艺术的意趣和文人艺术的高雅,凝聚了古老东方艺术的神韵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构成了一部儒雅华美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交响乐章。他的作品选送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有60余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主要代表作有“艺魂”、“昔日的光辉”、“芦苇深处”、“秋艳”、“海韵”、“春意盎然”、“早春”、“秋韵”等。
7、张松茂
张松茂,1934年生于景德镇的一个绘画世家,自幼随父学艺。19岁时,他用新彩艺绘制的瓷板画“政权属于苏维埃”获全国大奖。他曾连续两年到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处临摹学习。张松茂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以中国画为主的陶瓷彩绘艺术,尤擅长釉上粉彩。师法自然,坚持写生,艺趣广泛,技法精深。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春夜宴桃李园”、“黄山飞瀑”、“国色天香”等。
1997年他创作绘制的大型瓷板画《紫归牡怀图》被选定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珍贵礼品。2004年景德镇千年华诞之际,张松茂历时一年多绘制的大型瓷板画“国色天香”被专家誉为其超越自我的巅峰之作。2010年他创作的瓷板画《三顾茅庐》以1300万元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中国当代单件艺术陶瓷成交价记录。1988年张松茂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被授予“陶瓷世家”荣誉称号;2008年被授予“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成为全国陶瓷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手工艺从业人员;2013年担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文化公益基金”名誉主席、同年担任首届全球文化艺术创意大赛国际评审团名誉主席;2014年,张松茂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作品广为中外馆藏机构和收藏家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