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栏目导航

陶瓷百科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时间:2015年04月09日信息来源:不详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有无数人吟咏过梅花。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也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苍劲古朴,雅丽清润的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而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绘画史中,梅花也一直是各历史时期艺术家喜欢创作的重要题材,形成了梅花的文化艺术源流。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将画梅推向了新的高度。吴昌硕、潘天寿画梅泼辣豪放,气势宏大;任伯年画梅清秀典雅;齐白石画梅简括苍劲,笔简意繁。

 

  在陶瓷作品中以单独为主体描绘它的作品,当属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中的田鹤仙,其作品构图以对角线把画分作两半,一边放置所绘物象,一边留白题款落印,树干粗壮,虬曲苍老,枝桠扭曲,穿插自然,以先勾花形,后用玻璃白打底,上填红色,表现花蕊盈闹枝头,春意渐浓的景象,作品风格鲜明。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一个时期,一种精神,一种面貌。梅花曾被定为中国的国花,毛主席也很喜爱。1975年,张松茂大师的妻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曾参与设计了以“水点梅花”为图案的“7501”毛主席专用瓷。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器物上装饰构图别致,花头的正、侧有度,花苞分布得体。整个画面的造型是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勒,姿态各异,形态生动秀美。花头、叶子的混水是出自老釉下装饰艺术人员之手,技艺熟练,用色浓淡转折相宜,前后有空间感。枝杆用色老嫩有度:花丝、花蕊错落有致,整个画面十分素洁、高雅,有梅花傲霜斗艳的精神气质。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7501”瓷代表了当代制瓷的最高水平,质地细腻轻盈,洁白精致,釉面晶润匀净,平滑莹白,以卓尔不群的线条、淡雅柔丽的色泽、温文尔雅的韵味,达到梅与瓷的完美融合。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喜画梅花,经典作品《春讯》,寒梅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枝干盘虬怪异,兼有书法笔意,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细梢或如铁鞭鹤膝,或如弓梢钓竿,俱气足力满、顿挫有韵。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一幅瓷画,能够让人心灵震撼、久久回味,便是一件不朽的作品。群芳之中,卓尔不群。斗雪吐艳,凌寒留香。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呢?

 

“梅”与“瓷”的不解情缘

(作者:未知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